详情

5号 孔嫔

一所学校一个老师

凛冽的寒风从窗外刮过,我坐在温暖的办公室里,凝视着窗外零星的雪花飘落。思绪把我带回到了那难忘的1992年。

这一年的秋季开学,女儿出生刚满6个月,我回校报到时校长就找我谈话说安地镇上干口村校急需一位老师,准备把我从原先的蒋里完小调去任教,从此,我带着女儿在那开启了长达3年一个老师一所学校的教学生涯。

上干口的教学环境真可以用荒凉这个词来形容。山脚下一幢单独的低矮平房,周围有几棵大树,打开窗户还有几座隐约可见的坟墓,教室里摆放的是几张高低不平的课桌,黑板旧的已经有好几处掉漆,唯一的教具是一块三角板。老师的住房外面是砌着大灶台的厨房,里面是卧室,家具仅一桌一床。卧室特别黑暗白天看书都要开灯……这就是我工作的地方,两个年级一个老师的学校。

只有我一个老师,我得身兼数职,校长、教务、总务、出纳、后勤、语数音体美老师都自己一肩挑。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教务工作,精心科学的安排好课程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接着做好总务工作,购买必须的教学用具,作业本,卫生和体育用品,还有一周的油盐酱醋米和菜。(那时交通不便老师们一般都住校),并且组织学生大扫除搞好校舍卫生,亲自买来油漆把黑板重新刷一遍,把会摇晃的课桌凳加固,把缺玻璃的窗户用塑料薄膜固定……至于女儿,我只好雇了一位保姆,不足百元的工资一半给了她。早上女儿托付给保姆,放学再自己带,日子过得相当清贫。

正式开学了,一节课,两个年级,一个教师,我采取当时农村特别是山区普遍存在的复式教学方式——直接教学和学生自学或做作业交替进行。由于学科头绪多,讲课时间少,教学任务重,因而备课时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复杂的要求。我第一年是任教一年级和三年级(第二年就是任教二四年级),考虑到同学科不同年级教材也有很多相近的知识点因而容易产生相互干扰,两个年级语文和数学必须是交替着上。

到了中饭时间,我就抓紧用灶台点火做饭做菜,有时实在累了就吃点干粮。老师做饭菜的柴要自己解决,于是等劳动课我就带领学生到山上捡柴,挖野菜,当孩子们抱着一捆捆干柴,拎着一袋袋野菜时,我内心充满着感动。感觉走出课堂亲近大自然让孩子们也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令我欣慰。

最难忘的是有一次上班队课,要发展一批新少先队队员,事先买来了红领巾,可学校没有国旗,也没有队旗,我急中生智就用红粉笔和黄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面五星红旗和少先队队旗,来完成了这神圣的入队仪式。

放学后,女儿回到我身边,我开始边带女儿边做饭,一直到晚上女儿睡觉了再备课、改作和学习。“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年轻的我为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经济困窘的情况下依然报名参加浙江省中等师范自学考试并圆满完成学业。这也为我后来的转正入学继续深造创造了条件。

回忆起这段往事,有喜有忧,有笑有泪,但我始终觉得收获是最大的。从此令我信念更加坚定,生活更加朴素,工作更加踏实!




  • 9606

    当前票数

  • 6

    当前排名

  • 543

    距上一名

详情

验证码

确定 取消